有了职权上的名分和大义,又有强大的后方资源输送做保证,再加上刚打了一场胜战,那些胡马儿考到旗号都绕着道走,就连外患都暂时不存。
因此,原本担心这数万人马的稳定性,因为激烈变化和动作有所反弹和抗拒,而继续维持现状的最后一点顾忌和考虑,也就不复存在了,自然就进入大刀阔斧的内部整顿的环节。
知两淮讨击军事的名义下,保留了御右、护左、前军三个基本军号,以及沿用新设的青州守捉军之外,其余皆归在淮东置制使的麾下,权宜就地自行编列。
并拥有收拢编列留在淮河以北的,一切南军残余的权宜处置,以我所领有的六州镇抚使,为最优先的指挥资序。
因此,新的淮东置制使下,将设置常备六路兵马使,每个兵马使下以师为属,
每师暂编四营一团,其中第一第二营为满员的战兵营,又称正编营,主战营,第三营为后备营,又称新兵营,补充营,通常情况下只有基本军官和士官的基本构架;
第四营为粮台(兵站)营,又称辎重整备营,其中只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战斗兵员,作为日常的保卫编制,其余都是工淄、输送队、马夫杂役、武装民夫等等辅助役。
剩下一团为兵马使的直属团,也是兼职的机动预备队。预期安排在北面和东面各两部,一部用来支援正在开拓登莱诸州的大后方,一部留在临沂作为机动后援。
而在常备兵马使外,计划又有州兵马使和团练使,依按照州下郡望户口大小,较大州为兵马使,较小州和特设镇为团练使。
州下兵马使暂编三营一队,其中作为次等作战部队,因为守御与作战范围的限制,省略了第四个粮台营,具体兵马使的直属团也缩减成直属队。
而州下团练使暂编两营一队,相对州兵马使,又省略了补充营的编制。依照现有的控制区,大致可以编做三个州兵马使和五个团练使的基本规模,
其中的部队来源,主要就是四大军序里原有主战营和辅军大队为基础,外加火器化整编后的其他部队充斥而成。
当然这些内容,绝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也是目前用来向江宁行在,索要钱粮物资兵员补给和待遇的名目。
而这些兵马使与团练使,才是真正一线作战任务的指挥官,而直接向我和本阵负责。
至于原本四大军序的层面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逐渐与具体的作战任务分离开来,而变成专属军役,训人事、后勤以及日常庶务等内容,类似与后世军分区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身为相应军属主官虽然地位尊崇且待遇不变,但是在职份上对于名下的具体作战部队,名正言顺的影响和控制力,无形间被大大削弱了。
这也是顺势解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现状的某种变通之法。顺便用来安置和优抚那些比较重要的别部将领,平衡内部的派系和山头。
比如在我具体人事的保举名单上,继续保留了前军统制身份,兼任两位置制副使之一的王贵。一贯表现很是爽朗知趣的他,几乎欣然的接受了这个新身份,而主动带头向我行礼至贺,而立下从属之份。
又比如已经升格为行营右护军副统制,又兼任南路兵马都知的崔邦弼,他几乎是如释重负的接受了任命,算是重新得到了我的体系内的认可;
至于右护军正任的统制官,则是由知镇抚副使的辛稼轩兼任之;
而到了新设的青州守捉军,则由御营右军都虞侯,转任镇抚左厢马步统领的赵隆为守捉使,以新降的梁山大首领,官拜青州团结使的罗骠骑,为副使佐理之;
至于老部队御营右军十营的统制官,还是由我自己兼任。只是由青州马步都监韩良臣,以副统制身份负责日常事
再加上以新任两济观察使身份的大参议陆务观,授任青州刺史的承宣使曾华,几乎是人人都有升迁和拔辍的同时
我还让程煊帮了一个忙,以随团述职为名,带走了一批相应的军将官属,也算是某种变相的礼送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