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下一更在晚上6点,求订阅,求月票,新书很需要月票支持,求书友们帮帮乌梅!
自打前几日皇后碰了那桩恶心事,曹时就以公务忙碌作画消耗时间为由躲的远远的,每天在少府和自家两点一线过着规律的生活。
刘彻和陈阿娇的自画像不难,为了体现两人身高和年龄的差距,刘彻矮矮的个子一脸的青涩稚嫩,陈阿娇则完全还原了盛气凌人的跋扈气质,要不是亲昵的姿态显示出两人的身份是夫妻,这更像是姐弟俩或者母子俩的画像。
利用视觉的欺骗性和诱导性达到某种目的并不难,画风保持他的基本色调,细节上进行微妙的渲染处理增强暗示效果,只要观看此画的人都会联想到妻壮夫弱婚姻生活不和谐,从画中刘彻嘴角淡淡的苦涩和陈阿娇脸上洋溢的微笑可以侧面得到证实。
画被他转交到太子的寝宫,不用说看到这幅画肯定会让太子心情大坏,吃一堑长一智的年轻太子不会找作画人曹时的错,要怪还是得怪自己老婆陈阿娇不开眼,偏得跑过来搅合是非,还非得画画留下自己的形象,不爽肯定把那颗小心脏塞的满满的。
宫里反馈到的消息和他预料的差不多,刘彻看过画作没多久便大发雷霆,寻了个由头连摔几个珍贵的琉璃杯,一整天都没回屋里找陈阿娇,晚上跑到自己的书房里打地铺。陈阿娇派宫女三请五请都没把太子轻回去就寝。
收到消息,曹时的心里一阵轻松,挑拨太子和太子妃的夫妻关系是很危险的行为。稍有不慎被识破用心就大大不妙,幸好刘彻对比他大十岁的老婆很不满,这副画作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良好作用。
“哼!叫你让老子难堪,这算是个小教训,下次再给我撂脸子说不好听的话,你老婆堂邑侯家那点破事,你妈二婚进宫还生你。你岳母刘嫖来路不明全给你抖落出来,让天下的诸侯王看你们家的笑话。说不定你那几个兄弟还会动心思争争皇位什么的,恶心死你!”
曹时不是睚眦必报的小人,但也绝不是心胸开阔如大海的君子,做不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也不愿做唾面自干荣辱不惊的怂包,今天你甩我脸子明天我就得找回厂子,起码得让你过的不舒服才能安心,否则自己白白吃个大亏岂不是很无能,吃亏是福的逻辑永远属于弱者,强者们逻辑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赵君育传来的消息,据说此画还要送到两宫贵人处进行一个月的展览,窦太后眼睛不好无法观察画里的细节,王皇后却耳聪目明心里小念头多的很。当年她能够风轻云淡的斗垮栗姬和废太子刘荣,既有栗姬傲慢愚蠢不善为人处事的因素,更因为皇后王娡懂得取舍心机深沉。
程姬、贾姬、唐姬都被她许以重利安抚住。刘彻的兄弟几个从没被苛待过一丝一毫,历史上杀列侯如杀鸡,一朝十三相鲜有得善终的千古一帝,却对自己的兄弟屡次流露出不忍,简直是个巨大的奇迹,这也是刘彻能够顺理成章越过许多年长的哥哥成为太子根本所在。
王皇后非常聪明也非常懂得审时度势。看到这幅画定然意识到画中的含义所在,陈阿娇比刘彻年长十岁。即便现在正值青春风华正茂,可毕竟有她年老色衰的一天,再过十年太子刘彻才二十四岁,陈阿娇已经是个34岁的老女人了,届时登基称帝的新皇帝还会宠爱老妻吗?
一旦刘彻称帝废后成行,不论陈阿娇有无子嗣都不是难题,刘邦曾试图废太子刘盈而立赵王刘如意,刘恒试图废太子刘启而立梁王刘揖,虽然两位皇帝废太子都不太成功,可是当今天子刘启可是亲手废掉太子刘荣,并废掉薄皇后而立王皇后。
前车之鉴摆在面前,只要新皇帝有这个意愿,陈阿娇无论有没有孩子都难逃被废的命运,毕竟现在仍是太子的刘彻才十四岁,并不喜欢二十四岁的大姐头陈阿娇,十年前一句金屋藏娇的典故只是童言无忌的结果,儿时的话不能代表一切,馆陶长公主拿着此话来威逼太子,只会让刘彻更加反感和厌恶。
“任你本事通天彻地,权力之大如东海之水取之不尽,地位之高如五岳之石用之不竭,事到临头又能怎么样?不给你点颜色瞧瞧还真以为言出法随,大军一动匈奴即灭呢!”曹时冷笑一声踏进后花园。
花圃中摇曳生姿的花朵竞相绽放,来自长沙国的许多名贵花种姹紫嫣红煞是好看,平阳侯府的花园设置非常精巧,高高的花坛离地足有四尺余,曲径通幽间被高高的花木丛轻轻遮挡住,只要不是八尺五寸的壮汉,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脑袋会暴露在外。
群花之中,卫子夫如红色的蝴蝶翩翩起舞。
只要是阳光明媚的好辰光,她就会来到小花园的角落里跳舞,今天也是如此。
曹时迟疑了下还是缓缓靠过去,欣赏小姑娘极具现代风情的舞蹈,这舞蹈是他教授给卫子夫的不假,教授的方式是他比划着让卫子夫做动作去一点点填补,就凭他那三脚猫的舞技实在难等大雅之堂,几次和阳信公主共舞踩到老婆的脚,还被取笑过几次,渐渐的对舞蹈也不太上心了。
上古贵族多少会些舞蹈,并非表演给宾客看而是纯粹作为自娱自乐用,汉家每个男子都会举起武器跳的战舞就属于自娱舞之一,最初脱胎于上古时代狩猎归来的祭祀舞蹈,而后演变为战争胜利的祭祀舞蹈,进而衍生出纯粹为了炫耀武力的战舞。
曹时的舞蹈比较渣,在功勋列侯里还能算表现不错的,大部分列侯除了喜欢看人舞蹈,自己跳舞是绝对来不了的,他好歹还能跟着宫廷舞蹈大师级的阳信公主刘婠跳几段。
“子夫。”
小姑娘旋转的舞蹈微微一滞,转过头惊讶的发现君侯竟站在不远处。
“婢子见过君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