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宁拿着棉布制成的毛巾,为陈应轻轻擦干身体,慢慢的为陈应穿上衣服。陈应换上了一件用棉布做成的睡衣。
李秀宁摸着柔和的棉布道:“这棉花织成线,织成的布,效果还不错,光滑平整,结实柔韧,还不容易脏,透气好,吸汗,夏天穿着它很凉快。,冬天穿着暖和。”
陈应道:“这布料当然不错,我希望以后所有军装都用麻帛做,只是非常可惜啊,暂时棉花的产量,都以被褥为主。”
就在这时,李秀宁拿出一封密信,递到陈应手中道:“陈郎,你看看这个。”
陈应瞥了一眼,接过来却没有打开密信,他叹口气道:“三娘,你还担心长安?”
李秀宁点点头道:“手心是肉,手背是肉……”
陈应叹了口气,伸手指了指天花板道:“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根子不在他们,而在上边,根本就没有办法调和!”
李秀宁苦笑道:“我也知道,只是二郎与大哥之间,对立越来越严重,现在大哥让人弹劾杜淹侵吞民田,恶仆殴伤人命,并且上书父皇,流配杜淹至巂州(今四川西昌)。二郎也展开反击,对付东宫咨议参军、太子中允王珪……如今当务之急,是怎么向大哥和二郎解释……”
“解释?”陈应苦笑道:“怎么去解释?纷乱既起,如何才能平息?”
“这……”李秀宁一时无语。
陈应叹了口气道:“恐怕,这件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政治方面,陈应虽然是一个小白。可是毕竟进入官场这么多年,哪怕是石头也该开窍了。更何况,陈应也不笨。
陈应翻看着近来一段时间的密报,慢慢的从里面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李建成上书李渊一道《请立四门学奏折》。李建成在奏折中写道:“自胜者强,自强之道,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以作育人材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四门学堂为先,树人如树木,学堂迟一年,则人才迟一年……”
看到这里,陈应大致猜测到了李建成的用意。
兴办教育,特别是兴办官学,前提条件就是为大兴科举制度而准备。可是,一旦推行科举制度,开科取士,也就于是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门阀政治将走向终结。
当然,科举制度并不是李建成首创,准确的说,应该是杨坚所创,杨广发扬光大。但是,世族看出了杨隋对铲除世族门阀的决心,于是,这些世族门阀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兴风作浪。
在整个世族阶层的反扑之下,杨广失败了,正所谓成王败寇,杨广不仅身亡,更被钉在了历史上耻辱柱子上。
可是眼下,李建成做得却非常巧妙。
他先释放出巨大的烟幕,让太子与秦王之争加剧,从而以东宫之争,吸引全天下人的注意,而如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筹建四门学。以州县建立公办宗学、律学、医学、武学四学学科,开始培养寒门人才。这样以来,等若干年后,四门学学士们成长起来,这个时候,再与世族门阀撕破脸,李建成就可以稳胜不败了。
毕竟,科举制度是惠及天下读书人的利益,特别是寒门士子的利益。这些寒门士子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铁定不移的站在李建成那一边。
看到这里,陈应拿着这个奏疏,望着李秀宁道:“你可知谁在太子幕后出谋划策?”
陈应有着超过世人近千年的见识,自然清楚世族门阀的存在,已经是社稷天下的毒瘤。可是偏偏这颗毒瘤已经形成气侯,杨广想改变这个惨圈,所以他扩大杨坚时期,科举取士,只取十二人的政策,而是大规模开展科举制度。
李建成本身就出身世族门阀,站在李建成的位置上,他肯定不会冒然举行倒门阀的举动。观李建成之前在长安、或守边的作为,李建成恐怕应对科举制度如此深刻的见解,应是另有高人在幕后指点。
李秀宁过想了想道:“或许是魏征、魏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