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0月10日~

    【今天第二更】

    作为出力最大的中华帝国,中华帝国则只要求了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埃兰兹兰金矿和🃢🙝🋙赫鲁特弗莱金矿这两处金矿,一共才年产90万盎司的黄⛺金。仅仅只要了这两个不怎么起眼儿的金矿,令各国大跌眼镜。

    可以肯定的是,各国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以为中华帝国会至少霸占南非一半的黄金矿区,为此已经做好了打长久谈判战的准备。但中华帝⛺国👔🈢⛬的意外让步令各国都松口气,尤其是英国得到了最大的金矿区,反而感激其中华帝国来。中华帝国更是趁机宣布此举是为了维护国联各成员国之间的和睦友好,对于中华帝国的牺牲,国际舆论也赞美中华帝国的大方,予以高度评价。

    然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此时的约翰内斯堡还不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黄金城,两个埃兰兹兰金矿和赫鲁特弗莱金矿区只开采了一小部分,这时的矿藏专家都认为这里的金矿只能开采几年就会枯竭,只有王辰浩知道,作为黄金城的支柱性招牌,这两个不起眼的小金矿的下面,还有一条连在一起的长122公里,宽17公里,深5公里的巨大金矿脉,而且品质也是全球最高的,必估计黄金储量为1.1万吨,将成为未来五十年内全球最大的金矿。由于跟🗴上面的小矿脉之间隔开了一百多米深的一层砾化岩石才不被发现。

    正因为🖲🖦🔳王📪🝪辰浩的坚持,中华帝国方面别的不要,只要了这两个小金矿和对整个约翰内斯堡地区的开采权利。没有人知道下面的宝藏,因此就没有人反对。直到多年后,中华帝国的这两个金矿分别发展成年产500万盎司和300万盎司的巨大金矿时,各国才知道那里的巨大财富。后悔的连肠子都青了。

    当👋🇔然,除了金矿外—军也对钻石矿进行了划分。本来中华帝国方面也没有提出要占大头的意思。各国可能都因为在🊽黄金矿藏分配上不好意思,从而在钻石矿分配上给了中华帝国大头。

    参战的各国组成钻石投资公司,直接垄断南非的钻石开采和切割销售,中华☇☹帝国获得了20%的最🙱🎌大☲股份。其他三十多个国家将剩下的80%的股份分掉。

    当然,南非民国也得🚃到了一些股份。但非常的不满。只不过不敢🟌抗议,因为敌人太多了,一旦惹毛了他们🄷🂉🌹。南非民国将要面对的是四十多个国家。等于向全世界宣战,因此南非民国只好吃哑巴亏,期待一个有利的机会才能翻身。

    就这样,国联成员国瓜分了南非的黄金和钻石矿藏资源,同时对南非施行托管🚥十年,十年间联合**将视情况逐步将权利交还给南非民国政府。

    尽管中华帝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隐患。但这并不影响中华帝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华帝国的经济如此强劲增长是资源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融合的美国式的资源爆发和德国式的科技爆发的结果。

    经过三十年的掠夺式扩张。中华帝国的资源发展经济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科技发展经济🙱🎌的道路也是一路畅通。

    在战前,全球每年只有30%的科学创造和发明属于中华帝国,基本上都是在华外国人发明或者是中华帝国从国外买断得来的成果,华人自己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只占不足10%♀种结果虽然不尽人意,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晚清的**落后🈳对人才的摧残严重,使得刚刚成立没多久的中华帝国没有多少基础可言。

    不过,中华帝国将巨额的战争赔款用于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普及十六年本科教育,设立中华宝星奖等巨额奖金扶植科学研发和技术创造,⛺大规模从国外引进高技术人才作为导师来培养华人自己的科研技术团队,三十年磨一剑的苦功终于在战后获得了大爆发。

    截止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教育部发布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华帝国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口全部实现义务教育,50岁以上的人口也基本上通过重读、夜校等方式接受义务教育,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虽然有大部分只处于识字状态,文化水平最低,但他们基本上都处于退休养老等非工作状态,不对中华帝国的社会生产力产生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说,中华帝国普及本科教育体制下,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而世界其他国家当中,教育最发达的德国也没有实现义务教育之说,国民教育普及🌪率不过70%而⚅🏃🗗已,且小学文化居多,跟中华帝国的普及本科教育差了个天上地下。

    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经超过300个,在校博士生已超过13万人,博士生培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第二位的德国(1.2万人)。中华帝国的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是36:4.2:1。与欧洲国家相比,教育最先进的德国不过才达到10个硕士培养1个博士的程度,而中华帝国4.2个硕士就培养出1个博士,从而使得博士生的培养规模较大。加上中华帝国聘请的都是全世界各国的顶尖科学家们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加上巨额资金支持,使得中华帝国的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毕№外,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在校硕士生已经超过20万,而在行究生超过200万,至于本科、专科生,由于开设的院邢万个,并且普及教育的大形势下,科🈐♄🅹生的资格考评已经不是那么特别的严格,必估计每年的在喧在1800万人左右。

    中华帝国对于教育的投入是全世界最高的,从最开始阶段的数亿龙币,到光华二十七年时,教育部的财政拨款每年已经高达30亿龙币♀比巨款以前有中央财政直接拨付,不⚿🗎🚝过压力逐年攀升。中央财政已经无法全部解决。为此,从光华二十七年开始。中华帝国将12年义务教育拨款转由地方财政解决。中央财政只负责大学4年义务教育。

    即使这样,庞大的义务教育经费也让帝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吃紧,于是内阁最终出台了新政,向国民解释清楚。教育经费的来源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策略,帝国公民纳🖦🔹税项目中增加子女教育赋税项目。该赋税按公民工作的年限计算。每年扣除10元作为教育基金,年收入低🞚🔰🄔于龙币120元的公民个人以及家庭总收入低于240龙币则免征该税🕲🍠。

    通过这种方式,中华帝国每年通过收取教育赋税将获得40亿龙币的财政收入。不但可以继续维持义务教育制度。而且多出来的资金滚🙪🍈入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改善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师工资待遇,一举多得。

    正因为中华帝国的庞大义务教育制度,使得中华帝国在二十世纪初期获得了巨大的科研学术🋵🝫成就。

    截止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的成果占据了全世界70%的份额,庞大的知识积累得到了大爆发。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都得以应用到了经济发⚿🗎🚝展当中,成为中华帝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